遜清末葉,廣東名儒九江朱次琦(字子襄)先生(嘉慶十二年-光緒七年,陽曆1807-1881)門下,有出類拔萃之弟子三人。一為於其早年(三十歲)時委贄門下、服膺春秋攘夷之義與「禮運大同」之說、而倡導民族革命之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。次為光緒戊戍(一八九八)主持維新變法運動、其後提倡保皇、贊助復辟、畢生以發揮「大同」學說為職志之康有為(長素)。其有終身淡薄榮利、皓首窮經、行誼繼程朱之後、學術在漢宋之間,則先師簡竹居夫子其人也。簡夫子、諱朝亮,字季紀,號竹居,順德簡岸鄉人,故學者尊稱曰簡岸先生。祖承德,寄居南海佛山忠義鄉。父孫揚,有子四,夫子其季也。以咸豐元年歲次辛亥十一月二十一日(一八五一)生于佛山。中華民國二十二年癸酉八月十日(一九三三)卒于廣州蘆荻巷松桂堂,春秋八十有三。(上據簡岸門人纂「簡先生年譜」,及參考李巽仿撰文,載香港孔教學院「弘道」年刊,一九七一年四月號(夫子自幼好學,賦性聰慧過人,而檢攝威儀,言動必依於禮。年二十一(同治十年辛未,一八三0),入縣學(據「年譜」)。越三年(甲戌,一八七四),負笈從學朱九江先生。家貧無以繼膏火,親友資助之。前後共三年,學成。(按:朱先生於同治五年乙卯四十九歲自晉辭官南歸,講學于邑之禮山,見簡著「朱九江先生年譜」頁二十三。從遊事見簡著「朱九江先生講學紀」頁一)廿九歲(光緒五年,一八七九),夫子以縣學生員補廩生。其後,五赴鄉試,不登。蓋其傲骨嶙峋,不拘制式,只攜筆墨入場,不夾帶片紙隻字,又 以草書寫卷,亦以不肯賄買謄錄之故,闈墨每有錯漏難讀,主試者多屏棄之。(據「年譜」,及參考「無咎」著「簡竹居的故事」載「藝林叢錄」第三編,頁一九八-一九九)夫子先曾設 於會城南及六榕寺,教授四年。光緒十二年丙辰(一八八六,三十六歲),居鄉控盜,因不屑與貪官污吏同流合污,竟為庇賭之孝廉誣為挾嫌,順德知事乃傳訊。夫子倔強性成,辭色無所屈,被解赴廣州羈押候審。有名流陳慶笙(樹鏞,陳蘭甫灃高弟)知為冤獄,以告大紳梁鼎芬(星海,節庵)。梁亟往見按察使于蔭霖,謂妄囚大儒,將為官聲與盛德之累。于使廉得真情,立迎出獄。其後,自詡為來粵後第一得意之事云。而夫子雖在縲絏,然非其罪,白圭無玷,無損於一生之人格名譽也。(上述事據年譜及「無咎」文。謹按:臺灣版「清史」七冊頁四九六五「列傳」三二五,「于蔭霖傳」載「順德廩生簡明亮,緣事繫獄,察其枉,立出之」。「明亮」係沿「清史稿」之誤。)自光緒十四年戊子(一八八八)五赴秋闈不售後,夫子即棄舉子業,還鄉讀書。據前清科舉制度,凡各縣錄取生員經十年後而未中式舉人者,縣學教官得於諸生中選薦品學優良者一人,赴學政處與其他同等秀士會考,取錄四名,謂之「優行貢生」。翌年,(光緒十五年己丑,一八八九),夫子行年三九,學政樊恭煦選拔為一等第一名。報病不覆試。樊使不以為忤,反嘉獎之。越二年(一八九一)且上奏稱其「究心經術,志潔行端,篤實沉潛,淡於榮利,乃庠序中不可多得之士」云。于是,清廷特旨「以儒學訓導選用」。夫子又報病,不往候選(上據「年譜」、「無咎」及李文)。但於奉詔後,謁謝舉主樊學使,不具財帛禮物,祗以詩文為贄。歸里謁祖,並不派報紅,不發酒帖,惟謁誠敬告先人而已。其盡於禮而篤於義有如此者。(據個人早年採訪)光緒十六年庚寅(四十歲,一八九0),夫子築「讀書 堂」於簡岸,講學著書,專治經史之學。不競聲華,不事標榜,常以風節勵後進,以實學樹楷模。四方士子,來學者眾。(據「年譜」)至光緒廿六年庚子夏(五十歲,一九00),夫子以世亂,挈家避盜,徙寓粵北連州陽山,旅將軍山,期得靜深之處,賡續著述。居停主人黃氏為築「讀書山堂」以款待之。學者負笈遠來從學者不乏其人。深山之中,書聲不輟。(見「年譜」及李文)越九年(光緒三十四年戊申,一九0八),夫子年五十八。禮部尚書漙良以賓師禮,奏聘為禮學 顧問官。二月,聘書由粵藩司轉送山中。夫子亦以疾函辭,並以手書所著「禮說」一篇附陳。「其說皆本中夏『禮經』,以箴時也」。(見「年譜」、李文、及夫子原函)民國成立,夫子隨俗去辮(此著者日後親見者),復遷回佛山,益絕意仕途,思繼往聖而開來學。民國二年(一九一三),袁世凱命人自北方致書帛問夫子。秋八月至粵,卒不得其門而致焉(見「年譜」)。翌年,袁設「國史 」,以趙爾巽(漢軍旗人,曾任東三省總督)任 長。聘請遺臣及當代名學者多人分任纂修、校刻等事。特派專員具書幣,來粵敦請夫子任「纂修」。夫子拒見來使,不納餽幣,惟覆函婉辭如故,用是,史 初期(「關內本」)職名表上無其名,然其後期(「關外本」,係由職司「校刻」之滿人金梁,自以史稿運往奉天,逞私見擅行增損內容者)之「纂修」諸員內,竟赫然列有「簡朝亮」姓名。然據朱師轍按語乃謂「簡、則 中未見其人」。可見夫子始終未就 聘,而後列之名殆金梁所竄加者也。(見「請史」一冊頁一二)嘗考此事經過,足備儒林佳語。緣昔在清末,兩廣總督張人駿、曾奏請以朱次琦先生入國史「儒林傳」。惟史 體例,必以其人有經學著述者,方得名列「儒林」。而九江先生之經學著作,早於易簀時全部自行焚去。(說者謂因其提倡春秋攘夷大義,發揚公羊「禮運大同」之說,將其助於民族革命之興起,深虞遺著貽禍家族,故於臨終時盡焚其書稿云。然考朱先生自述之著作七目,皆有關於儒林逸民史事,無涉及「公羊」及「大同」者,則說者之言未可遽信。其後,竹居夫子以從學所得撰「朱九江先生講學記」,及「朱九江先生集」印行。於是,朱氏之學術文章,斑斑可考)。至趙爾巽任 長時,遂以其改入「循吏傳」。廣東同鄉聞之譁然,集議力爭。擬推夫子特撰朱先生傳,以彰其經學。然夫子之文不可得,好事者另以朱先生傳,展轉交與史 ,乃得入「儒林傳」。主事人且以為夫子之嘗執筆為文也,遂續以其名列「纂修」內焉。民國十八年己巳(一九二九),「清史稿」(「關外本」)及「私印本」出版後,其門弟子等恐忤夫子,隱而不告云。(上見「無咎」文。據云,夫子「終其身未有所聞」,然據下文考證,夫子晚年自述,已知有國史及省志兩傳,但以為「未然」。是則此「清史稿」之傳初未之知耳。)考民國五十年(一九六一)臺灣出版之「清史」(七冊「儒林傳」一,頁五一六一)之「朱次琦傳」,(原錄自「清史稿」),竟謂其「字九江」。夫子久列門牆,且為其先師撰「年譜」,第一年下之首行即大書「先生、諱次琦,字稚圭,一字子襄」。焉有謬以其鄉名「九江」為其字之理耶?再考夫子確嘗作「朱九江先生傳」,然遲至民國十九年庚辛(八十歲,一九三0)始於旅滬時屬草。寄粵中諸弟子書有曰:「朱先生之行、國史書之未然也,省志書之未然也。今予為朱先生傳,不得已也。何為避嫌而使天下茫茫然學失其宗哉?」(見「年譜」)原著載「讀書堂集」卷六。是年冬月乃刊行。更足以證實前為「清史稿」所作者,必另有同鄉,因熱誠推重九江先生,但不詳知其號字、家世、行誼,惟假託大儒簡岸夫子之大名以期得如眾願,俾九江先生終得名列「儒林」而已。晚年(八十一歲),夫子別顏其講學著書之室曰「再泮書屋」以作重遊泮水紀念。體力仍健,演講聲如洪鐘,視學弗衰,一如壯年猶可作蠅頭小楷(見「無咎」文)。於經史撰著,益孳孳然勤勞不輟,而於凡俗功名富貴之士則避之若浼。及門北京大學教授名詩人黃節(晦聞)嘗回粵任教育廳長,趨謁而不得見。其高風亮節,耿介拔俗,老而彌篤。所成各書,均由門弟子輩節衣縮食,捐貲僱手民在書屋中刻印。夫子親自校讎。閣上藏版纍纍,洵「書屋」也。其後,積書版愈多,無地可容,乃移至門人等在廣州蘆荻巷所置集會之所「松桂堂」(原「永福寺」故址),並於堂內續行校刊夫子著作。久經變亂,版片迄今想蕩然無存矣。國內外學者,有來粵訪購者。(民國三十七年後,余任立法院立法委員。有四川名學者吳虞,即前於「新文化運動」時首倡「打倒孔家店」者-函致其婿陳逸凡茹玄-與余同事-亟亟託余訪購夫子遺著。余所藏全部刻印本,於抗戰期間留在港寓,泰半為白蟻蛀蝕,無由補充,至為可惜。)近年,臺灣「世界書局」影印其「論語集注補正述疏」、及「尚書」、「孝經集註述疏」,流通漸廣。「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」(「中庸」),不其信歟!
夫子耄年,尤努力於宗族事。「簡氏大同譜」即其殫數年精力編修印行者。以七十八歲高齡(民國十七年,一九二八),猶不憚舟車之勞頓與風雪之交侵,親至上海與有力宗人商辦其事,卒底於成焉。其次則為廣州北郭之「簡氏闔族大宗祠」,亦由其發動與籌建,力疾從事,常督促全省族人致力於斯。民國二十年春,余回粵任廣州市社會局局長。乃不以余之捨學從政為鄙俗不肖,示意族人召余赴佛山會商建祠進行事。余欣然偕同宗數人前往,喜得執弟子禮拜見而問道焉。新會木江房簡又文謹識
|